|
【长春日报】院士陈星旦:长春应该抓住光电产业牢牢不放 |
|
|
“长春就应该抓住光电产业不放!”日前,记者到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采访,中科院院士陈星旦关于我市光电研究水平、光电产业发展前景的一系列观点,无不透出一代学人对长春光电事业的痴情与期盼,让记者有如沐春风之感。
长春光电研究代表国家水平
“总体上讲我国的科技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光学、光电技术方面,距离很小。”陈星旦院士说,我国的光学科技水平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作为中国光学摇篮的长春市的光学科研水平,总体上代表着中国的光学水平。
第20届国际光学大会(ICO?20)在我市召开,不仅仅是其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而且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长春市的光学水平并不是在光学的所有领域都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但是作为光学科研这个整体来看,它是能够代表我们国家的光学科研水平的。”陈老说,ICO?20之所以能够“落户”我市,是和我市的光电研究水平密不可分,这个机会很难得。
成果转化拒绝急功近利
“光电领域内的科研成果进入市场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陈星旦院士眼中,目前不少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投资光电领域的投机和急功近利心理是制约我国光电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原因。
“光电产业是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一般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程中心,再投放市场,需要2到3年的时间,其间需要大量的投资。”陈星旦院士说,不少企业投资到光电产业领域之后,都希望能够马上就取得高额的利润回报,但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整体过程却毫不关心。“实际上,从科研成果到投放市场的这个过程,就是把科研成果‘养大’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的、需要时间的工程,因为在科研成果变成产品前,有大量技术问题要在这一阶段解决。”
陈星旦院士认为,光电产业是个大领域、高投入的产业,进入这个产业领域,要学会“集中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我市而言,政府要整合本地的人才、资源和产业优势,选定最能够和我市条件相契合的光电产品来经营,“要将几个领域的产品做精,而不是什么都能做什么又都做不好。”
百姓生活处处见“光电”
“作为高端科学的光电技术和其产品到底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记者的问题引起陈院士的兴趣,他指着记者手中拿的数码相机和手机说:“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光电技术啊!你们看,平板液晶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等全是光电子领域内的产品。MP3,手机的显示屏等,也全都离不开光电子技术。”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研究并推广固体照明设备,这也是光电领域内的高科技产品,一旦推广开来,人们将告别灯泡、日光灯管。”陈星旦院士说:“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就是光电科技,可以说,没有光电技术,人类的科技水平就要倒退几十年,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信息社会了。”
光电产业应该比汽车大
“光电产业的投资大,产出也大。总体上看,21世纪是光电子科技主宰的世纪。它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谈起光电产业的发展前景,陈星旦院士信心十足:“这个产业绝对要比汽车产业在将来更具发展空间和产能。对长春人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抓住机会,发挥优势,把光电这一本市主导行业做大做强。”
相关链接 认识陈星旦
陈星旦,1927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195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自1953年起至今,一直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研究领域为应用光学。
在我国第一次核试验中,陈星旦负责测定爆炸的光辐射威力,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循的情况下,独创性地构思测量方案,提出无需人操作的通量测量系统,可自动显示“光冲量”积分值,不需外接电源、布点不受场地限制,不受环境干扰、安全可靠,便于核爆炸后数据回收。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陈星旦在我国开拓短波(真空紫外到软X射线)光学技术研究领域,提出具有先导性和系统性的科研项目。主持研制一系列不同波段、不同应用的正入射、掠入射单色仪及摄谱仪。在短波光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陈星旦于1989年、1991年分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为第一获奖者。(来源:长春日报 记者:李波 赵伟)
| |
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