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邮箱登录 留言板 English 中国科学院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所长致辞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院士专家 机构设置
历史沿革 院所风貌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题  目:长光青年学术论坛第二期
报告人:
时  间:2024-11-20 13:30
地  点:学术交流中心一会
题  目:光学论坛第二十六期——如何评估科研影响力
报告人:张志杰
时  间:2024-11-06 14:00
地  点:光学楼第一会议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缅怀王大珩 > 媒体报道
【科学时报】王大珩院士:什么是科学精神
  2007-12-10
打印 关闭
“五四”运动提倡“德”“赛”二先生已近百年。“赛先生”即科学。我们要科教兴国,就必须尊重“赛先生”,了解“赛先生”。那么,什么是科学和科学精神?许多人实际上是似懂非懂的。请看大科学家王大珩为我们做的讲解——

  近些年来,我们在科普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工作好像不那么突出。 回想起来,我们做科普工作,只谈科学事实,但是对科学精神讲得少。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自己很胆怯,也许谈出来的观点不够科学精神,还请大家批评指教,我甘当这方面的小学生。

  要了解科学精神,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呢?我自作主张地写了这么一条,科学是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和理解的知识体系。对知识这个词我应该解释一下,这里我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说明。知识问题要回答五个W,这五个W是什么呢?就是what、why、where、when、who,就是何事、何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整个宇宙,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称得上什么事情。何故,就是物质相互的机制、原理。何时,就是整个宇宙历史,从很长的时间,到最短的时间。何地,地是代表空间,从基本粒子的尺寸到宇宙的尺寸,这也包括生物的。我特别提出来,我们万物之间,除了固定的东西,还有活动的东西,其中包括生物空间。何人,就是从一个人到世界上的全人类。在解决这几个“何”字的问题上面,这些知识叫做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没有包括人的因素。把人的因素包括在内,特别是研究人与人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这些方面叫做人文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

  科学的特征与科学的作风

  科学有哪些特征呢?我总结出以下六点。

  第一个特征叫做一元性。万物运动都有自然的规律性,而规律性是唯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说得更神秘一点,事实上是不以别的因素为转移的。如果把自然的物质运动规律说是天意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天,没有第二个天。不应把一元论看作一种说教或者教条,它是经过人类长期历史实践得出来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规律。

  第二个特征,我管它叫做诚实性,也可以叫做严格性。科学的认识,是知识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孔子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科学上的“知”,是真知。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不以“不知以为知”。把真知和“不知以为知”摆在一起看,是知识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分界线。

  举个例子说,有神论就是把“不知”当做是“知”,是不科学的。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事物开始是不可以理解和推测的,于是乎,有人把这种现象的出现归结为神的意志,这种认识到现在至少已经有几千年了。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神论的传统和文化至今仍弥漫着整个的世界。许多国家把有神论和政权密切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定的手段。我在国外就碰到这个事情,他问我信什么教,我说没有教,他说岂有此理,人还有不信教的。当代科学高度发展,但在意识和行为上,仍保持着有神论的烙印,科学家也有如此。在实验室里他是无神论者,但是在社会上也可能是随着有神论的大流,成为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两面派。我也这样做过,在国外的时候,因为申请一个专利,到专利局去,主事的要我把手放在他的圣经上,要我保证讲的话都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何必说我不信你的教呢?算了,我也就随大流了。这说明,当前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还远远落后于科学思维所指出的先进道路。要使全人类的意识形态都自觉地科学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恐怕也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主要障碍。

  第三,正确的科学路线,就是严谨性。对真理的认识是可望而难以企及的,在认识过程上,科学路线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中间向两头扩展。科学不承认没有事实依据的先验论。科学的核心所在是理性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但是,理性认识要经过严谨的论证和事实的考验来确立。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不用多解释了,只是说现在用的方法有哪些。首先是经过实验室的试验论证和模拟试验,直接论证。第二个是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各种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比如说研究气象,天空的条件不能搬到实验室里来,只能就地观察。第三是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取得旁证。有些规律本来是适用于局部范围的,但是从各种现象的推论上,可以扩展它的适用范围。比如说力学的定理,是在地球上做的,但是可以扩展到天文上面,这就是举一反三取得旁证;第四是局部试点,逐步修订完善。要认识某些工作的做法是不是合适,有什么问题,可以进行局部的试点,通过试点找出问题,然后逐步修正,使你采取的措施更加接近于实际。还可以从事物的内在因素找相互关系,在社会科学上恐怕很多都是这样做的,把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找出来,印证你这个理论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可以见诸行动。另外,异常现象的发现表示其中蕴藏着新的东西,初料不及的异常现象常常是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源泉。我说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和一个美国的科学家坐一个车子,我问他,你研究的工作做出来的结果和你原来料想的结果完全一样,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他说那是最倒霉的,因为什么新东西都没有得到。假设他在实验室里出现了他没有预料到的问题,那他会高兴,那样才会有新的发现。也正是因为这样,通过这种不可预料的问题的解决,才能使得科学或者我们一切的行动和工作,取得进展。事实上,许多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都是获得者在偶然的发现之下提出来的,他的发现引起了科学上的一大片或者一个领域的进展。最后就是等待时机,实在没有办法了,你就只好等。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要做试验,只好等,只有日食的时候,才可以做这个试验,这个试验做出来是对的,是有事实论证的。

  第五,同一性,也可以叫做严密性。不同的学科在理论问题的提出上,各有其特点,在相邻和交叉学科中,必然出现理论上的相互覆盖,这在原理上只能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决不应该出现互相矛盾的地方。举个例子,中西医各有一套理论说法,而且在实践上都见成效,终究这两种理论会统一起来,舍弃当中不确切的地方,补充应当补充的部分。这也是科学进步的一个途径。

  第六,科学与技术并行发展,这是提倡科学精神的一个主要点。除了认识世界以外,通过认识世界进行改造世界,这是科学精神的一个主要观点。当前由于科学上的新发现,应用于生产实践,导致现在的高度的物质文明,特别是高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当前社会经济面貌,也帮助促进了人类思维的科学化。

  非科学的几种表现

  下面再谈一谈非科学的诸多表现。第一个说的是有神论,上面已经谈过了。第二是不切合实际的教条主义和盲动主义,这两种倾向违反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自以为是,形成左倾或右倾路线。第三是伪科学,在事物的论证中,以科学的表面隐藏着非科学的基本内容,以表面的正确倾向掩盖不正确的方面,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这是科学严肃性方面要注意的问题。在科学的论断上,不允许有一点点伪科学、似是而非的东西。在结论上,有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会出大问题。再后面是巫术和迷信。关于非科学的作风问题,如弄虚作假,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等,这可以说是学术上的窃贼。

  这些非科学的行动和措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科学思想的适用范围是全社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科学技术工作者所需要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思想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思想是什么呢?第一是实事求是,第二是审时度势。这里面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也包括现在和将来,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第三是传承创新,就是科学有继承性,每一个发现和成就,都是在已有规律发现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一方面要对这种已有的规律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要继往开来,做创新的工作。第四是寻优勇进,有了创新的工作,让它在社会上起作用,还要找出实施这个措施的最优途径,而且还要有创新,使它实现。

  科学精神是适用于全社会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把一切经济的活动、措施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就是有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这个知识肯定是科学的知识。知识已经进步到这个程度了,技术也进步到这个程度了,过去没有办法研究的问题,今天有办法进行研究了,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也能研究了。但是,基础科学有一部分还没有很好发展,一个就是生物科学,因为它复杂,过去是避免往这方面研究。现在是往新的方面走,比如说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还有一个就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要靠定量的办法去研究。过去的经济学,好多虽是定性的,实质上也是往定量方面走,特别是现在,许多科学方法,已经为研究社会科学准备了很多条件。大家都感觉到了,你做一个经济报告的时候,假设没有数据作为依据的话,你这个报告就没有说服力。今天像统计学、运筹学等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研究社会问题提出来的。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发展经过了许多曲折。原因之一是有些做法、有些探索、有些方针政策是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这方面我们有很深刻的教训。方针、政策是否科学,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科学化能够搞得好一点的话,大家的认识就容易一致。在科学化的基础上,我们最容易形成共识,最容易团结在一起。我们相信,科学化为我们建设强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很好地认识科学化这个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大家携手共同前进。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评 论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吉ICP备06002510号 2007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吉林长春 东南湖大路3888号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邮编:130033 电话:0431-85686367 传真:86-0431-85682346 电子邮件:ciomp@ciom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