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而质量管理也要积极创新,时刻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软件工程体系的运行维护包含大量的部署、培训以及监督检查工作,如何行之有效是质量管理处一直在不断探索的管理问题。一年来,我们在软件评审监督检查、人才队伍建设、培训等各个方面探索和尝试了诸多新的工作模式,而在10月份开展的配置管理专项检查中,更是大胆尝试,推出“三大新招”,在顺利完成监督检查的同时,更是实现了培训、推进、传帮带的根本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
软件配置管理(SCM)是“利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记实和配置审核建立和维护工作产品的完整性”,是工作产品受控的有效保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多数软件负责人承认配置管理的重要性,但评审后文档迟迟不入库、发生变更文档不及时升级、产品基线不及时建立的现象却时有发生,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开展了本次专项检查。
第一招:闭关修炼
配置管理是一项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工作,但前提是对标准和体系文件有系统的学习和理解,而工程科研任务繁重、兼职、工期紧等使得软件人员很难有这样的学习条件,对检查往往只能“临时抱佛脚”,哪里不对改哪里,问题易重现,掌握了又易忘记。既然这样,不如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来一次“闭关修炼”。检查之初,我们组织软件负责人、项目配置管理员、产品库配置管理员封闭一个下午,分组自学配置管理检查单,互相讲解条目,由以往的只是出耳朵听变为每个人都要发言,都要讲解具体操作流程,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下,大家终于能把手头其他事放一放,集中注意力学习配置管理过程,效率大大超出平时,项目人员“出关”后都实力大增。
第二招:拳不离手
以往监督检查一般由质量管理处、项目质量保证人员(QA)分两级检查,用整改来推动项目组改进自身状态,但只有从开始就“做得好”,组织工作效率才能达到最高。理论知识装得再多,都不如实践来得直接有效,要想功夫行云流水,平时就要“拳不离手”。在本次监督检查中,我们先为配置管理员预留了自查时间,对照检查单,看看自己平时做得全不全,对不对。一次监督检查能改善一批项目是“药到病除”,但若能借此培养一批配置管理员,则可称得上是“百年大计”了。这次检查,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位位优秀的配置管理员能力稳步提升,他们将为我所在研软件项目保驾护航,我所GJB5000A的人员队伍又进一步成长壮大。
第三招:华山论剑
我所的软件项目涉及航天、航空、光电对抗、光电测控等领域,不同项目组虽同在屋檐下,但交流甚少。“项目互查”是我们想出的新点子,让各大帮派汇聚到一起,亮亮招式,孰强孰弱,不如帮派掌门人们亲自论论看。就这样,在第三阶段我们组织软件负责人和QA封闭一个下午,分四组开展项目互查,每一组均包含了备审项目成员,便于随时介绍项目进展情况。同时也让各部门软件负责人互相学习,航天看对抗,测控看探测……当看到其他项目的文档与代码更迭有序、手续齐备时,一些软件负责人赞不绝口,由衷钦佩,不住地询问如何才能把文档管好,而做得好的项目组也深深感到以往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心思没有白费,坚定了信心。由于软件负责人直接参与了检查过程,对整改问题十分清楚,后续工作效率较高,监督检查工作也起到了实效。
到目前,历时一个月的软件项目配置管理专项检查最终落下帷幕,涉及19个在研软件项目,88个软件配置项,共检查出问题50个,并全部整改完毕,软件文档与程序得到了有效控制,规范了项目的配置管理状态。而配置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当前项目的工作产品版本控制,更是组织资产库建立的基础性工作。一些项目组经常会问我们要技术文档的示例,希望结构划分合理、可理解、有实效,且适合各自项目的特点,可是这样的示例要从哪来呢?有谁最了解自己的项目想要什么样的文档呢?我们发现还得依托于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开发人员,从历史项目中发掘优秀实践。当前,我所的软件复用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的配置管理过程能够积累高质量的文档与代码,推动软件复用工作的有序开展。
在本次监督检查过程中,质量管理处将主动权交给了项目组,主要担负引导、答疑的职责,用培训弱化检查的冲突性,用检查强化培训的严肃性,一石二鸟,相辅相成。项目组成员平时各自忙于项目,这种监督检查模式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遇到的相同困惑可以集中解决。比如,软件变更在软件研制过程中经常发生,为简化流程,允许将影响相近的问题合并在一张软件变更单,无须教条地“一问一填”,以往一些项目因为缺乏沟通,多填了很多变更单,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此后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而还有一些项目按不同软件配置项分别填写了变更单,虽看似“一问一填”,但节省了等待和汇总的时间,配置管理员也能利用零散的研制时间完成入库,避免文档受控不及时,也是符合实际的好做法。此外,一些软件负责人还在交流中提到,某重点型号项目为了“交作业”而按照我所要求编写的软件技术文档在外部评审中意外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认可,眼看着其他没有实行GJB5000A的单位“挨批”,虽是笑谈,却也大大增强了大家推进软件工程化的信心。
今后,质量管理处将继续用工作模式创新推动质量管理,不断尝试和探索适合组织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出新招,要实效,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精细管理,扎实推动软件过程改进进程,为我所未来科技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