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6月24日 9:00开始
地点:学术交流中心第三会议室
主持人:李炜、单雨薇(光子实验室)
报告1:二维磁性的非线性磁光效应
报告人:吴施伟 教授(复旦大学)
报告摘要:磁光效应是研究凝聚态物理和量子材料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过去大家关注的磁光效应集中于线性光学的法拉第旋转效应、科尔旋转效应和磁圆二色性等。在本报告中,我将介绍基于非线性光学二次谐波产生过程的磁光效应和工作机理,及其在二维磁性研究中的应用。这些研究的开展离不开自主开发的低温强磁场超快非线性光学显微装置。我也将介绍这些精密科学仪器的先进功能和技术指标,以期和各位科研同行分享经验、促成合作。
报告人简介:吴施伟,复旦大学物理系谢希德特聘教授,现任微纳光子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教育部国家高层次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研究工作专注于低维量子体系的光物理,主持研制了国际首台和光耦合的无液氦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低温强磁场多模态光学显微测量装置等特色实验平台,并在二维量子材料的非线性光学响应、缺陷结构和物性等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在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他引9000余次,其中1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项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报告2:光子晶体动量空间光场调控
报告人:石磊 教授(复旦大学)
报告摘要:光子晶体由于其存在于动量空间中的能带结构,使人们可以利用它自由地操控电磁波的传播。最近,随着对光子晶体能带结构更深入的研究,光子能带结构上被发现存在有类似于矢量光场的动量空间偏振场。该偏振场中的偏振对应于能带结构中布洛赫态远场下在样品面的投影偏振。由于偏振的紧致特性,丰富的偏振拓扑构型,在理论和实验中一一展现。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复旦大学光子晶体课题组近几年围绕光子晶体动量空间中的偏振场所开展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包括:动量空间偏振场和连续谱中的束缚态的联系,相干高偏振度辐射和矢量光场激射,光束波前涡旋相位调控和偏振依赖的光束位移,可成正立实像的动量空间透镜,以及动量-频率空间实现时空涡旋等,展示了光子晶体能带调控的新思路和新手段。
报告人简介:石磊,男,2013年12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个人奖和2022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个人)。在本科教学方面,曾主讲《大学物理》、《光学》、《电动力学》和《物理学中的作用量》等课程。在研究方面,聚焦光子晶体光场调控和先进光学测量技术方向,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杂志包括Nat. Photon.、Nat. Commun.、PRL、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Light:Sci. & Appl.、Nat. Sci. Rev.和Science Bulletin等,授权发明专利10项。
报告3:深度光谱:助力光子学进步
报告人:殷海玮 博士(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报告摘要:光是人类感知自然界的最初和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随着牛顿发现光谱以来,光谱分析技术不断地发展,从单一的频谱检测与分析走向了更多光场物理量的多维光谱表征。同时,光谱分析技术因其无损、保真、远距离探测等特点,导致其仍是当前进行物质特性分析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复享光学基于对光谱分析的底层逻辑的理解,提出了以多维光场表征和计算重构技术为基础的深度光谱技术框架,引导着公司光谱分析技术的不断创新。本次报告将基于深度光谱技术框架,围绕薄膜与光电子器件、集成光子器件和半导体光学计量等相关领域,探讨光谱检测需求与解决方案。
报告人简介:殷海玮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级工程师,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微纳制程智能检测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显微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复旦大学光检测与光集成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微纳光子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上海节能镀膜玻璃工程中心技术委员,华师大铌酸锂谷光子研究院学术委员。殷海玮博士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学、深度光谱技术等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在显微角分辨光谱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方面具有原创性贡献,在PNAS、Light等高品质光学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专利130余项。